黄野萝,原名黄在璇,号正仔,1902年3月7日出生于江西省贵溪县志光乡。我国土壤学家,农业教育家,森林土壤物质循环研究的先驱,红壤利用改良的开拓者之一。曾任江西农学院副院长,为线上买球(China)官方网站和华中林业大学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。
少年黄在璇:思想进步,向往革命,参与革命
1918年考入江西南昌第二中学。中学时受五四运动影响,思想激进。据《中国共产党100年江西大事记<上册>》记载:1920年7月,南昌二中学生袁玉冰、黄道、徐先兆、黄在璇、黄家煌、刘轶、石廷瑜、支宏江(江岩)等8人成立鄱阳湖社,是五四运动后江西成立最早的一个进步社团。1920年12月,鄱阳湖社更名为改造社,意为把旧社会改造为新社会。起初,还不明确改造为怎样的新社会;后来,经过激烈辩论,才决定要把旧江西、旧中国改造为社会主义新社会。1921年1月1日,改造社召开成立大会,袁玉冰为负责人。同年6月,省立甲种工业线上买球(China)官方网站学生方志敏,南昌一中学生邵式平,还有洪宏义、熊国华、涂振农等也加入了改造社。改造社编辑出版了《新江西》杂志,共出版三期。杂志主编系袁玉冰,黄在璇参与编辑工作,其中《新江西》发表的许多论文、小说、诗歌、通讯为黄在璇所写,对当时的黑暗社会进行抨击。
1924年,黄在璇考入南京东南大学生物系,深得胡光骕教授赏识。入学后,他一边学习,一边接受马列主义思想,一边参加反对北洋军阀的革命运动。当时有人贴出一张大字报,诬蔑陈独秀拿俄国的卢布在上海过荒淫的生活。黄在璇见了很气愤,与徐先兆共同写了一张大字报,对上述的谣言进行反驳,说陈独秀放弃优裕的大学教授生活,靠有限的生活费辛苦而危险地为中国革命工作,是值得称赞的。
青年黄在璇:参加南昌八一起义,成为革命志士
1926年秋,正当北伐战争节节胜利时,盘踞南京的军阀孙传芳垂死挣扎,加紧拘捕革命学生。黄在璇、徐先兆属于抓捕对象,在工友帮助下逃离南京,与袁玉冰会合后奉派至南昌,先在国共合作的省党部任秘书,后任中共主办的南昌《贯彻日报》总编辑,编辑了江西团省委创办的《红灯》周刊最后一期。1926年冬,蒋介石爪牙段锡朋来到南昌,把革命党人排挤出国民党省党部,并封闭了《贯彻日报》,黄在璇对此非常气愤,与段锡朋进行了坚决斗争,他利用报纸、杂志揭露段锡朋的反动面目。1927年1月,经袁玉冰介绍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,同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。
1927年8月,黄在璇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。起义后被分配在叶挺军周士第的70师政治部任组织干事。后来黄在璇一直跟着师部,在广东、福建、江西交界山区转来转去,部队为了便于行动,决定将文职人员派遣回家乡做地方组织工作。黄在璇在经过赣州、吉安、南昌等地,于1928年冬抵贵溪,因未找到中共地下党而与组织失去联系,同时受到江西反革命政府的通缉。为此,他躲在表妹家度过小年后,1929年春,来到南京,在叔伯哥哥黄在玑资助下,改名黄野萝赴日本留学,走上了科技救国的道路。
1929年,黄野萝考入日本明治工业专门线上买球(China)官方网站。1931年2月,考入东京文理科大学生物学系。1933年得胡先骕资助赴德留学,就读于明兴大学,专攻森林土壤学,1937年8月毕业。1938年6月返德,获明兴大学森林、土壤学博士学位,是当时江西为数不多的“双博士”学者。
中年黄野萝:怀抱赤子之心,坚定科技救国道路,建设中国森林土壤研究学科
1940年冬,黄野萝应中正大线上买球(China)官方网站长胡先骕的邀请,由美回国,任该校教授兼农学院森林系主任。此时正值中国人民八年抗战最艰苦的岁月,为了报效灾难深重的祖国,他放弃了美国优越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科研条件,毅然回到了祖国。在他的精心筹划下,中正大学农学院森林系从无到有,从小到大。任教期间,他一贯同情并支持爱国民主学生运动,南昌解放前夕,他积极参加护校运动,与进步师生一起,做好迎接解放的工作。
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,黄野萝被任命为南昌大线上买球(China)官方网站务委员会委员兼教务长,南昌大学农学院森林系成为了华中、华东各省高等林业院校中较有声望和成就的森林系。1952年10月全国院系调整,成立江西农学院,他被任命为副院长兼教务长。
他是中国森林土壤研究和红壤利用改良的先驱
早在上世纪30年代,黄野萝在德国留学时,就和德国学者沙林格(H. sallinger)和米南·弗兰克(Melanie Frank)等合作,研究微生物在森林土壤物质循环中的作用,在德国的《微生物》、《森林科学》、《细菌及病理》、《土壤与植物营养》、《分析化学》等学术刊物上用德文发表过多篇较有影响的论文。论文所阐明的问题,要比国内外发表的同类研究成果早30多年。1952年,全国院系调整后,由于江西农学院不设森林专业,他在主持学院行政、教务工作的同时,转而研究红壤的利用改良。
黄野萝提出,红壤不是“红色沙漠”、“不毛之地”,而是可以开发利用的宝贵资源。因为我国南方各省区的亿万人民,世世代代生活在红壤上,广大农民群众对红壤利用改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,值得学习、总结和借鉴。红壤利用改良应走“全面规划,综合利用,农林牧相结合,山水田综合治理”的道路,做到用地与养地相结合。红壤丘陵在开垦利用中必须采取一系列的等高作业,即等高开垦、等高作畦、等高种植、等高留茬、等高种草带等,以减轻水土流失。红壤利用改良的熟化阶段理论。
黄野萝是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典范。他认为,改良利用红壤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,是有阶段性的,即由生荒地,经轻度熟化、中度熟化到高度熟化的过程。各个阶段的土壤肥力特性不同,土宜不同,宜种不同的作物,采用不同的耕作栽培制度,才能用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多的产出。到了高度熟化阶段,就可大幅度提高复种指数,实行“根不离土,土不离根”的轮作套种,可以一年三熟或两年五熟。轮作中一定要安排豆科作物或绿肥,才能做到用地与养地相结合。为了解决粮棉争地的矛盾,他主张用高度熟化的红壤地种棉花。
1981年5月1日,黄野萝病逝于江西南昌市,临终前遗嘱将他的骨灰撒在红壤试验地里。
黄野萝旧照
作者:档案馆 刘庆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