圆梦“超级稻”??记遗传育种专家贺浩华和他的科研团队

发布者:发布时间:2009-05-12浏览次数:1251

江西,全国水稻主产区,建国以来粮食不间断调出省。提高全省粮食生产能力,事关国家粮食安全。
  水稻,江西种植业的龙头老大。提高水稻的种植效益,事关全省农民增收大计。
  面对耕地日益紧张与人口逐年增长的矛盾,1996年我国启动“超级稻计划”。从此,江西的水稻育种专家就瞄准了一个共同的目标:培育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级稻。
  十年磨一剑,线上买球(China)官方网站遗传育种专家贺浩华和他的科研团队,把这一梦想化为现实。5月25日,他们选育的“淦鑫688”领到了国家超级稻评审委员会颁发的“身份证”,实现江西超级稻零的突破。6月15日,我省赣州、吉安、上饶、宜春、抚州等地出现“淦鑫688”种子脱销的局面,农民抢购良种的热情高涨。
  追赶水稻生产第三次革命的浪潮
  世界水稻已经历了两次革命,一次是高杆变矮杆,二次是常规稻变杂交稻,每次都带来产量的成倍增长。而超级稻,则被誉为水稻生产的第三次革命,承载着中国几代水稻育种专家超高产的梦想。
  前两次革命,江西水稻育种专家都有叫得响的成果。江西农科院选育的矮杆品种“南特号”和“莲塘早”在全国大面积推广。线上买球(China)官方网站在全国率先应用甲基砷酸锌水稻杀雄剂(杀雄剂1号),选育出被誉为“杂交水稻之王”的“赣化2号”超高产组合,该成果获得了全国科技大会奖。而萍乡市农科所颜龙安选育的汕优2号,是全国首个大面积推广的水稻三系配套组合。
  然而,在以超级稻选育为标志的第三次水稻革命中,江西多年沉寂。1999年,全国首个超级稻品种诞生,至2006年,国内超级稻数量已达49个,江西却榜上无名,这与水稻主产省的地位极不协调。江西的水稻育种专家也感受到了肩负的重任与压力。
  农大的超级稻选育启动于1996年。正如“杂交水稻之父”袁隆平院士所说,选育一个优良品种,需要知识、汗水加机遇。“淦鑫688”的选配,仅父本昌恢121就通过9个世代的选育,长达5年之久。2001年春季,贺浩华等专家用优质不育系天丰A母本与父本昌恢121在海南进行配组,至2002年晚季,“淦鑫688”宣告选育成功。经历两年的品种区试比较,“淦鑫688”表现出产量高、米质优、抗性强的显著特点。2006年3月通过江西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。
一个新品种少则七八年,多则上十年,其间除了实验室就是下大田。
一顶草帽,一双胶鞋,记录、选种、挂牌、杀雄、授粉,农时不等人,“你误它一时,它就误你一年。”
  走近这群皮肤黝黑的科研人员,你就会明白育种的艰辛与严谨。4月底,育种学科的三位博士朱昌兰、陈小荣、傅军如早上6点多就来到农大校园的水稻实验田移栽秧苗。乍一眼看过去还以为他们干的是简单农活,可一了解才知道,原来看似随意栽插的每棵水稻,在田间布置图中都有自己的“坐标”和代码。
  为了加快品种选育进程,育种人员每年11月至次年4月初都要到海南进行加代繁育。在那儿,没有固定的实验田,没有固定的办公、住宿地,晚上蚊子叮,白天蚂蟥咬,去年海南遇到罕见的旱灾,人喝水都成问题,为了保住宝贵的实验材料不旱死,实验人员硬是冒着高温,一担一担地挑水浇地。
  打造充满活力的创新平台
  翻开农大近些年的育种学科成绩簿,就可以发现,全省首个超级稻组合花落农大并不奇怪。2001年以来,农大遗传育种学科推出的新品种呈大幅增长之势,通过国家审定的水稻新品种1个,通过江西省审定的水稻新品种12个,获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权2项。
  新品种的问世与推广,与科研实力成正比。实力来源于一支充满活力与朝气的科研队伍。一颗颗省内育种界的新星从这里冉冉升起,贺浩华、黄英金、朱昌兰、方加海等新一代育种专家,最大的也不过44岁,育种学科梯队平均年龄41.1岁,90%的教师为45岁以下,82%具有硕士以上学位。
  赶超国内外育种前沿水平,离不开基础理论的强力支撑。这些年,农大育种学科的科研人员不追求有名有利的物化成果,在枯燥而寂寞的育种基础理论研究中艰难攀登。
  学科带头人贺浩华1987年就提出了“温度在光敏核不育系水稻转化中的作用”理论,这一理论把两系杂交稻育种思路从单纯的考虑光照,拓展到同时考虑光照与温度,被“863”计划专家组认为“是我国两系杂交稻研究的转折性理论”,在全国学术界掀起“头脑风暴”。
  1992年,贺浩华通过进一步研究,在国内首先提出了“光、温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的两个基本模式”,被“863”计划采纳,从此,全国光温敏核不育系水稻选育都遵循这一技术策略。
  1993年,贺浩华与华中农业大学专家合作提出水稻的两个光周期理论,突破了原来水稻只有一个光周期的思想禁锢。该文提交给世界著名的专业刊物《作物科学》时,主编将该文作为杂志的特约文章,免去了80美元一个页码的版面费,连登了10个页码,并写信盛赞:“你们的发现是杰出的、重要的、有意义的。”现在,光敏核不育系都根据两个光周期安排制种、育种。
  科研攻坚克难,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才能看得更远。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,虚心学习前人的精华,才能少走弯路,多出成果。老一代遗传育种专家刘宜柏、饶治祥等收集了3200多份水稻优质种质资源,新一代育种专家则运用现代分子技术,完成品质测定,使育种目标更明确,效率大为提高。颜龙安1978年发现了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,贺浩华对这一材料从遗传、生理生化、基因定位、基因克隆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,在国内独树一帜,先后三次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。
  搭乘产业化快车把良种推向田头
  选育一个品种耗时几年,而从育成到鉴定,再到推广应用,常常比选育的时间还长。农民期盼良种,新品种更新换代步伐的加快,要求科研人员不能做市场经济的门外汉。在农大遗传育种学科的专家们身上,人们欣喜地发现了转动市场魔方加速科研成果转化的神奇功效。
  2003年,贺浩华选育的R120系列三个组合(优Ⅰ120、中优120、博优120)的使用权以50万元转让给海南神农大丰种业;2004年黄英金教授选育的中9优801的使用权以15万元转让给南昌市良种场;2005年,方加海选育的R836恢复系以50万元转让给北京中农种业;去年9月,“淦鑫688” 的使用权在第八届高交会上,以300万元转让给江西现代种业有限公司,创下我省水稻品种使用权转让最高纪录。
  不到4年时间,农大遗传育种学科成功实行成果有偿转让5项,获直接转让费用数百万元,大大缓解了科研经费捉襟见肘的窘状。
  科研与企业经营紧密地连为一体,种子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了可靠的技术保障。而科研人员的选题不断丰富、科研思路不断创新,选育出的新品种的推广价值不断提高。解决早稻灌浆期籽粒高温逼熟,解决酸雨增多影响水稻品质问题,解决水稻品种的抗性和适应性问题,一个个切中生产实际的好选题不仅屡屡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,而且选育出的新品种不断填补市场空白。
  有了企业的参与,新品种推广可以迅速形成规模效益。“淦鑫688”于去年3月通过江西省品种审定,当年晚稻一季就推广40万亩,现已通过江西、广东、广西、湖南四省审定或认定,今年预计推广种植150万亩以上。
  随着我省粮食产业做优做强,良种产业化的链条不断延伸。不仅是种子公司对科研人员育种进展感兴趣,不少大米加工企业也对育种专家们高看一眼。上高县的圣牛米业有限公司看中贺浩华选育的“淦鑫688”、丰优丝苗等品种,与农户签订单粮。去年丰优丝苗实际收购价为每50公斤95元,比普通晚稻高30%,订单面积达60万亩,今年面积可达100万亩。农大的新品种借企业扬名全国,企业借农大的信誉与实力拓展更大市场空间。
  2001年以来,农大育种学科先后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57项,部省级重大项目39项。当一个个江西自主选育的新品种推向全国、致富农民的时候,我们有理由期待红土地走出一位位袁隆平式的水稻育种大家。